xxxxbbbb欧美-久久亚洲福利-韩国一级二级三级av-久久小草成人av免费观看|www.rls2000.net

搜索
熱搜: 活動| 交友| discuz|
138-2965-0666
快捷導航
嘿老頭網絡 門戶 抖進惠東 古色惠東 查看內容

我要去惠東 | 身臨古村聆聽古訓家風

2019-5-27 20:17| 發布者: 東江發布| 查看: 1840| 評論: 0|原作者: 抖進惠東項目組
摘要: 田坑古村又名田坑古城,是坐落在惠東多祝的一個明末古村落。整個村莊用青磚或三合土圍筑起高大堅固的城墻,僅在東面正中設一大門出入,像極古代冷兵器時代易守難攻的一座城池。

在中國的傳統文化里,家風尤為重要。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惠東,有一種家風,叫“書可醫愚”。

田坑古村又名田坑古城,是坐落在惠東多祝的一個明末古村落。整個村莊用青磚或三合土圍筑起高大堅固的城墻,僅在東面正中設一大門出入,像極古代冷兵器時代易守難攻的一座城池。城墻上7個高大的角樓,大門右側有一方半月形池塘,寓意“七星伴月”。

古時候的田坑村之所以那么富饒,離不開村里注重讀書的好家風,田坑古村出過不少官員,其中品位較高的有三位。有兩位司馬分別在濟南府、承德府任職、一位在山西代州府(直隸州)做知府。據田坑古村的老人介紹,他們的家風一直秉承“書可醫愚”,世代重視讀書,所以才出了這么多仕途坦蕩的大官。

走在四合院式的古建筑群里,踏著古樸的石階,感受著“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古訓,書可醫愚,可啟智;可廣見聞,可增知識;可與圣賢對話,可通古今大道。

惠東還有一種祖訓,叫“文濟蒼生,武安社稷”。

與田坑古村相距不遠的皇思揚古村,也是書香滿城,在龍光書室門口上百對的“功名碑”就能感受到這里曾經人才輩出,進士第、翰林第、大夫第、將軍府、都尉府比比皆是。想像下當時幾百個代表人才輩出的旗子在風中飄揚的情景,該何其壯觀啊!

據村中老人介紹,村里每考取到舉人的讀書人,都會在龍光書室或城樓門前立起一對旗桿石碑,刻上舉人的名字和簡介,是功名碑也是鼓勵后人讀書的鞭策。

尤為讓人更肅然起敬當數那座“武魁樓”,是蕭氏家族先祖蕭鳳來的官宅。自明清以來,以武功載入府志的武官寥寥無幾,他是其中最顯赫的一位。蕭鳳來雖是武官入仕,但是其十分重視村中子弟的教育。蕭鳳來在龍光書室內豎起一高高的石柱,左看是一桿毛筆,右看是一枝長矛,激勵后人勤奮習武文,做到文武雙全,文要“濟蒼生”,武可“安社稷”。好的家風祖訓,是無形的教育,古風悠悠的皇思揚至今仍傳說著不少美麗的故事。“三十文錢買升米遍地饑荒”的年代,也有人“數千兩銀施戶口普救眾生”的義舉,正是“濟蒼生,安社稷”的優良家風最好的體現。

惠東還有一種壯舉,叫“君子不立于危墻之下”。

惠東范和古村是廣東十大古村落之一,范和村有許多的宗祠,每個姓氏都有,不時就能看到昭示著家族昔日輝煌的牌匾和用來夾旗桿的功名碑。這些古牌匾有:陳氏祖祠的“御賜范和陳氏匾”、“亞元”和“拔元”,以及林氏祖祠的“明經進士”匾。其中最為珍貴的是御賜范和陳氏匾,匾上陽刻一道清嘉慶年間的圣旨。該圣旨是清嘉慶皇帝為表彰廣東肇慶府高明縣教諭陳鴻猷的父親陳上賓、母親莊氏而頒發的。陳氏祖祠建在羅岡圍內,堂號“詒遠堂”,堂中懸掛的一塊木質牌匾,采用在匾內嵌入豎排薄木片,木片兩側分別書寫文字的方法,營造出不同觀看角度顯示不同文字的效果。正面看是“詒遠堂”三個字,從左側看是“蘭桂騰芳”四個字,從右側看則變成“金玉滿堂”四字。

據村里人介紹,范和陳氏始祖從仕公是福建興化(即今莆田)石井巷人,在元末年間任博羅縣官,后因陳友諒起義害怕同姓受牽連,遂棄官歸田。在回閩途中,遇“海豐土寇林子祺蜂起斯時”,故“欲歸不得”。正在彷徨之時,從仕公發現一處“山環水聚,平原突起峻嶺聳翠”,名叫“飯羅岡”的地方,最終就放棄了回閩的念頭,在此定居下來。明洪武年間,從仕公二子獲祿公開荒“墾有良田千余畝,鹽町200余漏”。至此,羅岡圍開始慢慢壯大,直至清朝中葉,終于形成遠近聞名的村落。正是陳氏先祖這種“君子不立于危墻之下”的睿智,造就了范和古村的輝煌。

惠東家風古訓,還有一種民族大義,讓人肅然起敬!

惠東白花的蘇茅垅四角樓是一座清代建筑,依山而建,氣勢恢宏。傳統“四點金”式客家圍屋布局,磚木結構。這座樓占地面積約3000平方米,正面設有3個大門,兩側還有橫屋,共96間房,15個天井。這座建筑物是羅氏族人用了20年時間修建的,最多時居住有三四百人。

圍屋二進大廳,是蘇峰村革命歷史展覽室。從展示資料可以了解到,蘇峰村有光榮革命傳統,自太平天國和辛亥革命以來,均有愛國志士投身革命洪流,尤以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戰爭、解放戰爭,參加者多達80余人,羅仲霍是其中之一。繼羅仲霍之后,該村先后有近百人為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獻出了寶貴的生命。1945年10月,四角樓曾用作“惠東寶惠東區行政督導處”的辦公地。

羅仲霍的房間,也在圍屋里面。據90多歲的守護人羅賢財介紹,羅仲霍年幼喪父,靠著母親幫人縫補衣服維持生活。羅仲霍依靠族人資助,在鄉間私塾就讀。他天資聰明,重師好義,深得老師賞識。尤其愛好文學,擅長詩文。后來娶妻生有一子,由于家里貧苦,1901年到南洋謀生。羅賢財撫摸著古舊的大床說:“當年羅仲霍的兒子就是在這里出生的。”愛惜之情表露無遺。羅仲霍犧牲后葬于廣州黃花崗。對于羅仲霍參加革命的英勇事跡,老人如數家珍。到達南洋后,羅仲霍勤奮好學,刻苦攻讀,以優等成績畢業于檳榔嶼(在今馬來西亞)師范學堂。羅仲霍還曾任吉隆坡中學校長、報館主筆。結識孫中山后,在孫中山啟發下,他參加同盟會,長期來往南洋各島,宣傳革命,不少華僑在他鼓動下走上革命道路。他還學習制炸彈,在海外進行爆破試驗,為回國參加革命斗爭作好準備。

1910年,羅仲霍在檳榔嶼參與擬訂廣州起義計劃。1911年1月回到香港,與黃興、趙聲等在香港建立廣州之役統籌部,策劃廣州起義工作。

1911年3月29日,這是一個歷史永遠銘記的日子。這一天,一百多名革命志士憑著滿腔熱血,沖出廣州小東營五號和蓮塘街吳公館,向著兩廣總督署沖鋒。羅仲霍配合黃興進攻總督署,戰斗中不幸左腳負傷而被清軍逮捕。臨刑時,他大義凜然,慷慨陳詞,視死如歸,宣傳革命,震驚敵人,最后英勇就義,年僅30歲。羅仲霍犧牲后葬于廣州黃花崗,為黃花崗七十二烈士之一。

正是這種凜然的以“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的國家大義,讓羅姓族人在國家最危難的抗日戰爭時期貢獻出了眾多的年輕生命。羅仲霍、羅秋煪、羅石利、羅景傳......

正是這種國家大義,讓惠東優良的家風古訓,內化為精神力量,外化成實際行動,潛移默化地影響著村風、民風和社會風氣。

惠東的家風古訓,不異乎我們的民族魂!


鮮花

握手

雷人

路過

雞蛋
精彩資訊更多
策劃更多
獨家評論更多
家裝視頻更多

關注我們:東江發布/東江雄郡

官方微信

今日頭條

服務熱線:

13829650666

郵編:516001 Email:southchinatourist@163.com

惠州市嘿老頭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2019  我要去惠東四色旅游  

Powered by Discuz!  技術支持:嘿老頭網絡    

ICP備案號:粵ICP備18014319號  公安局備案號為:44130201000106